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何彬】春节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知
更新时间:2024-06-30 21:46:24

  笔者曾经做过海外华人调查,主要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去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侨民,本文称之为新华侨华人。调查内容之一是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文化认知。本文就旅日华人的春节情结以及传统节日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和分析。

  一、新华侨华人

  在日本社会,人们熟悉的老华侨,原来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到日本的中国人,新华侨则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进入日本的人群。后来为区别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涌入日本的留学人员以及更后来以经商为目的进入日本社会的人们,老华侨概念开始膨胀,包括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陆续从台湾或大陆到日本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而新华侨则专门用于指称80年代以后到日本、主要来自大陆的人们。近年来,新华侨大量办理国籍转换手续。国籍转换后,他们从新华侨变为新华人。但是,由于他们与新华侨有很多共通点,研究者和新闻界常常将这批人统称为新华侨华人,视为同一个大的群体来研究或报道。这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复合式称呼,在日本社会里,它已经逐步趋于定型。

  本文叙述的新华侨华人具体指,除留学生和就学生身份及公务和外交身份之外、具有或曾经持有中国国籍、在日本正式长期逗留的人们;时期划分上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日本的人。日本社会有数以几十万人计的新华侨华人,他们不再集中在中华街附近,也没有从事传统的三把刀(剪刀、剃刀、菜刀)行业。他们最初以留学形式来到日本,而后在这个社会里工作或开业经商。他们的特点是散居在日本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职业和生活样态纷繁多样,且大多携家带口一起在日本社会生活。

  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象符号

  民族节日习俗是形成民族文化联想的极重要的因素。由这种民族文化联想记忆引发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重复传统节日行为,则是民俗教育产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共振的结果,而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带里以含有文化寓意的行为和寓含深厚文化意义的节日食品、节日装饰物作为该节日文化的载体和表象符号,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被重复着。生活在这个文化氛围中的人们,会对那些文化符号和节日关联形成文化联想。这种记忆非短时间内可以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即使离开该文化环境,人们也会在相应的时间里装饰节日饰物并制作节日食物或者重复一些与该节日相符的行为;一旦接触到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符号,就会产生对该文化行为以及文化整体的联想。

  北方过春节时的饺子、年糕,南方常见线面、鱼、年糕、汤圆等,在海外,往往不醒目地排列在一般中餐馆的普通菜单或甜点栏里。但是,对于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人们来说,这些食物属于特殊的春节节日食物,它们以汉族民间信仰为深层基础,通过色彩、形状以及名称的谐音等表象形式,储存汉族春节的象征性意义,从而具有不同于中餐菜谱上的其它食物的某种特殊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表现符号。

  笔者曾用问卷加访谈的调查方式询问了新华侨华人一般的生活习俗问题,目的是透过极其普通的生活的各种表象,把握表象掩盖下的、有时与表象显得矛盾的深层意识,借以了解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观。新华侨华人们被问及对他们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时,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仍然是春节,并且过春节要有包饺子、吃鱼、吃汤圆或面条以及给孩子压岁钱等行为。从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在旅日新华侨华人们的节日意识里,春节占的比重最大。春节做为新华侨华人对曾经生长其中的文化氛围的代表性记忆载体,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具体行为里。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